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资源平台他山之石正文
线上线下,走向四元教学:疫情给中国教师的最大启示
2020-04-08 09:44     (点击: )

很多中国教师尤其是高校教师认为,教学就是讲课,讲得好,教得好,怎么讲都行,教无定法,讲无定式。疫情倒逼的线上教学,暴露了这种错误认识背后的重大问题:中国的教学缺乏标准,不够科学,无法保证效果,亟需重大变革,走向规范性的四元教学。2020年3月28日,全国对分课堂教育创新联盟(筹)与师培联盟教育研究院合作,史上首次以在线对分模式进行教师培训。培训中,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详细介绍了四元教学的核心理念,以及对分课堂如何在线上、线下教学中有效落实四元教学,从个体智慧的传递走向集体智慧的激发,带来教育范式的革命,引领世界教学改革的新方向。本文给出张教授报告的全文、PPT和完整视频,以飨读者。

这次工作法它的特殊意义在于,它是历史上首次使用在线对分课堂这种方式,教大家如何用在线对分。互联网是新事物,对分课堂是新事物,两者结合成为在线对分,更是新上加新。我们的流程将严格按照在线对分的原则设计。大家把自己当学生体会一下,看懂了,认识到它的好处,很快就可以用在自己的在线教学中。

其次,这场活动也是第一次有多位对分课堂教师发展师出场。这也是一个新生事物,就是掌握了对分课堂,非常熟练,用得非常好,并将负有指导其他教师学习对分责任的先锋教师,2019年才开始启动起来。

今天我们将举行4次在线对分,上午两次,下午两次。节奏都是按照讲师先进行30分钟讲授,然后给大家10分钟的时间独立学习。再分组讨论15分钟,最后教师答疑15分钟。昨天的测试也让大家熟悉了一下Zoom。它的分组功能特别好。我们将严格按照这个流程执行,中间遇到任何问题,可以跟师培联盟的工作人员联络。希望大家有好的收获。

下面开始我的讲课部分。我报告的题目是“对分课堂的核心理念及其与在线教学的有效融合”。全国的高校和中小学教师在网上开展教学一个多月了,我自己也教了4个星期。大家对在线教学的基本技能都熟悉了,但是到底做得好不好?可以问一下自己。我这里做一个比较,比较一下高校和中小学老师,我想问大家,你们觉得大学老师和中小学老师谁的线上教学做得更好?我自己的感觉是,可能很多高校觉得自己做的还不错,中小学老师觉得很难接受,效果非常不好。

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个是中小学的学校非常多,比大学多多了,不太好协调。人数大,对网络压力很大。单个学校的网络保障也很弱。另外,教师信息化能力和学习能力相对于大学教师来讲,都会差一点。所以,大学在这方面比他们要强。

第2个方面,中小学老师做在线教学很困难,因为很难监控学生,发现学生自制力很差,不愿意学习。这说明过去的中小学教学是存在很大问题的。在老师不监控的情况下,学生就不爱学习、没有自制力了。要注意自制力是应该培养的能力,学生自律这么差,说明过去的中小学教学做得不好、学生不爱学习。大学由于教的是成人大学生,自我控制能力相对强一点,所以,大学这方面比中小学要好一点。实际上大学生也不爱学习,很多大学老师担忧,学生在屏幕那边究竟在干什么?

第3个方面,中小学平时课堂互动很多。大家经过最近的实践都知道,在线教学各个平台的互动功能是特别弱的。对中小学教师,他们的常规教学需求无法得到满足的,觉得做不下去。

相比之下,大学老师会觉得没什么事。平时就是这么讲的,现在只不过看不到学生了,还是这么讲。高校在线教学的实施比较顺利,其实不是光荣,而是缺陷。与中小学老师相比,这一次我们发现常规的线下教学,过去很多时候居然没有互动,而且我们还觉得无所谓、很正常。大学的教学法,相对来说是比较落后的,落后的最重要的一点就体现在没有互动。

为什么没有互动?我们大学老师总觉得自己比中小学老师更厉害、更牛。会认为说,我不需要互动,我只要讲清楚就可以了,我不陪你小孩子玩,学生点头、听得懂、仰慕我,这不就可以了吗?这已经很好了。但是,这是不对的。真相是什么?真相是讲得好不等于教得好。我们会反复回到这一点,听得懂不等于学得会。在线下的时候,你看到学生频频点头,你觉得行,我已经传达到了。但他们是不是学会了,你没有更进一步去判断。在线上,连学生的频频点头也看不到的时候,老师心里就慌了。

第二个,高校的教师会觉得教无定法,怎么教都是可以的。大学的课程这么丰富,大学是学高深的学问,我的学问渊博,教的学科也不一样,他教文学,我教工程,他教化学,我教物理,还有体育、公外。这么多学科,教法本来就应该不一样呀?那我爱怎么教就怎么教,怎么舒适教就怎么舒适教。老师们不觉得奇怪,觉得怎么教都行,只要教得好,认为大学教学本来就应该是这样的。但是什么叫教得好?又回到刚才那个观念,讲得好就是教得好。

每个教师的讲法是不一样的,结果出现了各式各样的讲法。这暴露出来一个非常有意思问题,就是说,全国160万高校教师,近2600万高校学生,这么大的群体每天都发生的教育教学的社会活动,它的内核居然是没有规范的,就是怎么讲都可以,怎么讲都行,没有办法评价谁讲得好,谁讲得不好。没有规范,那就是不科学,不科学就不能保证教学的效果。

这是我们第1个阶段的总结。最近高校的在线教学,把我们的弊病暴露出来。之前,我们的教学事实上是没有规范和没有质量标准的。这是很可怕的事情。你能够想象全国的牛奶制造商,过去发生过这样的事情(毒奶粉),居然没有好的质量标准吗?每个厂家都说我的牛奶做得好,但全国没有统一的标准。这是不可想象的。所以,我们今天的教学问题非常大,我们需要怎么做?要定义一个规范化的教学流程。没有规范是不能评价好坏的。只有当有了一个大家都认为正确的标准,基于这个标准,我们才可以评价谁教的好,谁教的不好。

今天我们要给大家介绍的新的标准,叫做四元教学新标准。什么是四元教学?谈标准,就是要分析对于良好的教学,什么是不可或缺的。

问问大家,非常清楚,第1条一定是讲授。讲授,对于良好的教学是不可或缺的。学生当然可以自学,但自学就不是教学了,教师的作用就不存在了。世界上无数的人可以去自学,但那不是我们所说的学校教育。讲授有三种方法,一种是我们过去做的线下教学,还有一种直播,再有一种是录播。线下教学效果是最好的,面对面,情感等体验都特别好。但是不太方便,因为所有的学生和老师都要聚到一起来,同一个时间到同一个地点。录播最方便,老师把技术环节克服了之后,任何时候、任何地点,学生都可以看,但它的效果最不好。直播居于两者之间。不管是直播、录播还是线下教学,如果一门课只有讲授的话,我们称之为一元教学。

老师教了之后,还需要什么?还需要学生去学习,还需要学生去读书、写作业。没有这个学,就没有教与学,就没有教学。我们如果听百家讲坛易中天讲了一个小时,如痴如醉,讲完了就完了。学习并没有发生。如果我们看一个高手打拳,而且讲他怎么练拳的,练完之后,我们不练,这个学习也就没有发生。

这个看起来显而易见的,但在高校,很多老师事实上就是这样的,讲完了之后就不管了。最起码的,教师要布置作业,要督促学生去完成作业,实施学习的过程。还要检查学生的作业,确保他开展了学习活动。这样教与学的两个最基本的元素就出现了,可称之为二元教学。

那么,学生学了之后,会产生一些困惑。做作业过程中,可能作业中会有一些问题,做的好与坏,老师要批改。他找老师来请教,老师答疑的时候,就是师生的互动。遮掩个,加上答疑环节,就是三元教学。很明显,中小学和大学做得比较好的老师,做的就是三元教学。

三元教学是什么?它就是韩愈所说的传道、授业与解惑。授业是给学生作业,让他去实践、体会、感悟、总结和反思,最后把他的疑惑交由教师解答。韩愈所说的中国传统教育的精华就是三元教学。

但是,三元教学有严重的缺失,这个缺失也正是中国传统教育的缺失。因为老师要批改作业,要答疑。要注意到,每个学生的作业,它的质量、程度、问题以及他们产生的疑惑都是不一样的。所以,教师要真正帮助学生学会、学好的话,需要做个性化的辅导。

可是这样问题就来了。什么是班级授课制?班级授课制的本质是共性教学,就是老师是教全班而不是教个人的。当人太多的时候,老师就非常辛苦,辅导不了。所以在讲授这个阶段,它是一个批量化的教学,在学习这个阶段是并行的过程,但是到作业批改和答疑阶段,突然变成了个性化的教学。中小学老师改作业特别辛苦,照顾后进生也特别辛苦,不照顾跟不上,照顾的话,自己太累,没有时间。高校也是一样的,头几排的好学生不成问题,坐在后边的学生跟不上,越来越差。老师不带他,就一天天掉队。

这就是我最近感悟到的重大认识:对班级授课制而言,讲授、独学没有问题,教师不需要做个体辅导,做的是共性教学,但改作业、答疑,都需要教师做个体辅导,都需要做我们过去所说的因材施教。这是非常累的。从逻辑上讲,班级授课制是教全班,不是教个体学生,所以,这些个体化的辅导,是教师不该做的事情。也就是说,我们要放弃因材施教这个原则。其实,我们从来没有做到过,包括孔夫子也没有做到。他的因材施教,只是在私塾的教学方式中做到的,是一对一做到的。到了班级授课制,事实是,一般而言,没有人能在大班情况下做到因材施教,小班也做不好。

那怎么办?新的思路就是,作业老师不改了,也不做简单的答疑了,而让学生自己改作业,自己答疑。让你自己去照顾自己的个性化需求,让你自己去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自己改作业,自己答疑,通过学生之间的互相答疑,能学多少是多少,叫做量力而学。

好,看下流程。学生完成作业之后,要做反思,做深入的思考,要发现学习过程中和完成作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还要提出问题、聚焦疑点。我们提了一个做法,叫亮考帮。亮闪闪是什么地方我最有收获?考考你是什么地方我学会了,我可以过来考考你。什么是学会?学会就是可以拿出来考别人,我会,你会不会?帮帮我就是我还不太明白,你能不能告诉我是怎么回事。亮考帮是非常好的反思方法。学生完成反思之后,他的关注点就非常聚焦了。然后可以进入小组讨论,开始3到4个人的同伴交流,互相答疑、指正、凝练共性问题,提给老师。这样,老师回答的就不是个性问题,而是共性问题了。

这就是四元教学,包括讲授、独学/作业/反思。反思更多的是取代过去教师对作业的评价,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除此之外,还要超越作业,实现对整个学习过程的反思、提炼和凝结。然后再进行小组讨论。注意这个交流的过程,其实是互相答疑,生生答疑。很多个性化的问题,被其他学生在小组讨论中解决了。还有就是互相评价。教师答疑,只是对共性问题,对全班共同关心的问题做集中的解释和评价。这样,我们把韩愈的传道、授业与解惑再加一个讨论,形成了4元教学。

四元教学很有意思的是师生分工:讲授阶段,是面对全班的,答疑阶段也是面对全部的,都是共性教学。教师只做共性教学。独学是学生自己的事,作业是自己的作业,反思是你对自己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进行反思,也是学生个人的事。同伴讨论是生生之间的互动,是学生群体自己处理自己的问题,也是在解决高度个性化的问题:我提出问题,你帮我解决,你提出问题,我帮你解决。个性有交集,发现大家都有这个问题的时候,个性问题就上升为共性问题。共性问题进入第4个阶段,由教师统一解答。当师生进行了这样的分工后,共性与个性之间的矛盾就被破解了。

按照这样一个标准,我们可以非常肯定地告诉大家,如果你认同上面这个逻辑,那么缺失了核心元素的教学,一定不是好的教学。所以如果做的不是四元教学,一定不是最理想的教学。四元是一个最最基本的要求。中小学做到三元还不够。做到4元之后可以做更多的,但不能比4元更少。所谓标准,就是最低的门槛,牛奶只要达到国家标准就好,你可以超越国家标准,可以做到5元、6元、7元和8元,但做三元就是不对,也一定是不行的。更不用说二元和一元了。

四元的顺序是不能错的,教师必须要先讲,讲完之后学生才能学,学了之后才能反思,反思之后才能带着反思的结果参与小组交流,交流之后才可以提炼共性问题,提交给老师,进行统一的答疑解惑。这个流程是不能更改的,非常严格。

当有了这样规范的教学标准之后,就可以做我们过去从来没有做好的事情,那就是评价教学到底好与不好。最近,我提出了一个“指向学习效果的两极四元定性评价法”,英文简称叫Let TeaFea。我在MOOC微信公众号发了出来,引发很多关注。如果大家感兴趣,晚一点也可以分享给大家,在今天结束之后。今天的主题不在评价,更多是要把四元教学的核心讲出来。

那么,什么是对分课堂?对分课堂是贯彻了四元教学基本理念的一种教学模式,但是它比四元教学又多了更多的规定性,把四元教学落到了实处,取得了应有的效果。对分的讲授、独学、讨论和答疑,完整包括了四元。事实上,四元教学是从对分课堂的实践中提炼出来的。对分课堂对讲授有特别的要求,要求教师精讲留白,只有当教师不把事情讲透,流出探索的空间,学生才能够去探究、思考。如果教师把什么都讲透了,学生就没有思考和探索的空间了。

独立学习部分,对分特别强调要形成学习成果,小组讨论要解决低层次的问题。这都与四元教学的理念是一致的。当然在怎么独学、怎么讨论中,对分有一些具体的操作方法,这是超越四元教学的,因为四元教学是一个基本要求:良好的教学必须有四元,每个元素都要做好才行。但怎么做好,对分课堂给出了具体操作方法。

2014年春天,对分课堂在复旦大学我本人的本科生课程中上第一次实验成功之后,迅速传遍全国。它非常简单、好用,不分学科、不分班级规模,从学生到家长,从专家到教育部门管理者,得到了教育界广泛的认可。对分的核心理念今天不展开讲,它是一个权力的分割,也就是师生在四元教学中分别掌握两个阶段,讲授阶段和答疑阶段由教师掌握,而独学和分组讨论阶段由学生掌握,是一个权力的分割。这就真正实现了师生平等和对学生学习自主权力的尊重。

对分的内容非常多。2017年3月份,我在科学出版社出了一本书《对分课堂:中国教育的新智慧》,大家可以去了解一下。对分不是空洞的理论,是无数一线教师5年来用亲身实践验证过的内容,这种充分的验证给我们带来了充足的信心。虽然对分是我提出来的,但我现在可以毫不犹豫地告诉大家,它是非常好的方法。我做了20多年的心理学和脑科学研究,2014年在复旦实践对分成功之后,我把大量时间都用在推广对分上。

很多人觉得奇怪,问我为什么非得对这样一个教学模式这么看重?教学模式说起来全世界有几十上百种,那你这个对分只不过是几十分之1或百分之一,有什么稀奇的?其实不是这样的,对分不是一个教学模式,简单的说,它是一个教学范式,范式是众多教学模式后边的基本框架。从古到今,教学范式其实只有两种,讲授和讨论。对分课堂是第一次把这两个范式整合到一起,形成了一种新范式。

大家都知道玻璃和钢,钢化玻璃既透明还坚硬。讲授加讨论的深度整合后,已经完全不是简单的讲授或讨论了,教学发生了质的飞跃。范式这种东西非常稀少,只有三种,而且对分这三种是把第1、2种的优点整合之后形成的。

我们推荐对分,是因为我们深信对分它是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理念和最好用的方法,是打造金课的必由之路。我们坚信它在不久的将来,会成为每一个教师每天都要用的日常化的教学方法。正像我们今天每天用的是讲授法一样,对分要替代讲授法。这个你可以不相信,但要知道这是我们对对分课堂的定位。

对分课堂在线下的5年实践是非常成功的。全国的线上教学启动之后,我们发现在线上它更容易实施,混合教学是线上和线下的融合,对分也不是问题。为什么在线上教学更容易实施实施在线对分,或OPAD,online PAD?大家在最近的线上教学中会发现,讲多了学生受不了,常规实体课堂上,你可以哒哒哒讲半天,讲满三节课都有的,但是现在你讲三节课试试,讲两节课,甚至讲一节半,学生就不理你了。

所以线上教学逼着老师走向精讲。这其实是摆脱传统教学最困难的一步,老师们舍不得少讲。但是在线教学逼得老师们不得不精讲,开始向对分靠拢。其次,线上教学做互动是不太容易的。可对分精讲过程中不需要互动,这就把对在线系统的压力减到最低。比如说现在这个阶段我就在做讲授,不跟你们互动的。老师是很舒服的,一心一意讲课,学生也很舒适,不受各种各样互动过程的干扰,也不要担心技术问题。独学不用讲,线上、线下都是一样的,没有区分。

小组讨论现在平台功能不够。我们今天用的Zoom是最好的一个软件了,大家今天可以感受得到的。我这4周用的是最简单的QQ语音不出镜做直播,组织讨论的时候,让同学们建小的QQ群,4个人去聊,聊完回来再通过QQ语音给全体答疑。简单的分享屏幕,分享PPT,就这么多。略有一点不方便,因为在QQ大群里直播,中间学生要跳到QQ小群,需要切换。Zoom特别好,我们不需要跳出去,今天的整个教学流程全部在Zoom里面。当然它还有一些小缺点,但不是主要问题。最后的答疑过程,教师的操作也很简单,等一会儿大家会体会到的,只需要跟少量的学生进行关键问题的互动。

混合式对分的概念也比较简单。混合式的概念非常宽泛,大家不要太计较。只要你用了网络基本上你一定是混合的。所以把线上、线下的对分掌握好,混合是不成问题的。由于实施效果好,最近一个月,迅速涌现了一批优秀在线对分案例,请大家去观看微信小程序“对分课堂荟萃”,里面有收集的二十几个案例。本次这个工作坊其他5位老师都有案例在里面,特别详细。我最近时间太紧,还没有把自己的案例写出来,但上面简单提了,我的在线对分操作方法很简单。

那么,对分课堂这么好,为什么还要讲四元教学?因为很无奈。很多人没有心思去了解对分,欣赏不到对分的精微和好处。原因是什么?老师权威感太强了,很多老师认为自己教的非常好。但是你没研究过心理学和教育学,为什么会认为自己教得好?他会说,你看我学生考试考得好,但考试好不一定代表能力。

他会说,学生喜欢听我的课?但我喜欢听单田芳的评书,不意味着我能够说评书。学生喜欢你的课,不意味着他学好了。他会说,我的学生考研、拿奖、出国。但那可能是学生的素质比较好,未必是你教的好。这样一个个追问,就发现老师真的拿不出什么证据来证明自己教的好。事实上,一个人如果固执地认为,教学就等于讲课,讲课就等于教学,他是不可能教得好。教学不是讲课,没有一个中小学老师会这么认为,但很多高校老师包括一些名校名师,都是这么认为、这么做的:我讲的好了,课就教好了。这是非常搞笑的一个观点,违背教育基本规律。所以,我们建议各位老师梳理一下,看看自己和其他人究竟做的是几元教学?哪个元做得好,哪个元做得不好?有没有达到4元?

教育教学是精神的成长,精神的成长是很难评价的,所以,全世界都认为教学评价非常困难。一个人认为自己教的好,但一个人要超过全世界的教育专家,不容易。说明很多教学其实不科学,是凭经验、靠感觉、想当然。

所以,回到这个问题,对分课堂这么好,为什么还要讲4元?因为四元教学比较容易说清楚,容易达成共识。如果大家能够走向4元,我们的教学已经实现质的飞跃了。一句话,四元是什么?是从今天落后的教学走向优质的对分教学的台阶。

好,我们做总结。班级授课制存在面向全体的授课和面向个体的辅导,后者是教师无法做到的。因此,我们必须放弃以教师为主导的因材施教,走向以学生为主导的量力而学,通过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他们自己来满足自己的个性化需求,自己学会找食吃。回归常识,教学不是教师一个人的事,而是1个教师+N个学生的事。让教师去点燃这N个学生的每一个,是非常累、非常辛苦的。所以,我们要激发学生的活力,让他们彼此点燃,这必将焕发巨大的力量,远远超越传统的教学。

从因材施教走向量力而学,从个体智慧的传递走向集体智慧的激发,这是一场教育范式的革命!让我们在今天共襄其盛,那么我们明天就可以共享其成。

下面我把PPT发给大家,请大家基于我的讲课内容,独立学习10分钟,最好简单写几句亮考帮。我最受触动的是什么?我理解了这个观点,你是怎么理解的?比如,什么叫四元?你认为什么是四元?这个地方我不太懂,为什么要放弃因材施教?请你帮我解释解释。回来之后,用Zoom自动分组,4人一组,组内简单自我介绍,然后轮流分享观点,切磋看法,记录问题。15分钟后,小组讨论自动结束,大家回到大会议室,我们再进行15分钟的答疑。好,谢谢大家!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