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资源平台他山之石正文
如何超越在线教育
2020-03-27 10:03     (点击: )

到现在为止,国内的疫情基本被控制住了,相信大中小学正式开学的时间也指日可待了。此时此刻,可能有一些人就会想了:唉,总算可以开学了,终于不用在线教育了。但是我想说的是:在线教育的发展尽管是一个曲折的过程,但是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然过程,疫情的结束只是在线教育发展的新起点。未来在线教育的深度、广度都将会发生变化,将不会拘泥于直播、录播和在线研讨等形式,以在线教育为代表的教育信息化将进一步融入到教育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环节,促进教育教学创新、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推动教育组织变革、重塑教育流程、打造未来教育,从而实现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基本战略。

其实,以上这些并不仅是我的观点,很多专家学者都有类似的观点。比如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陈丽教授在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主办的“未来在线教育云端论坛”中谈到:在线教育的教和学改变了教育供给方式,很可能成为未来破解原有教育问题的重要途径。互联网将是未来改革重要支撑平台,提供开放的理念、新的组织流程、新的供给模式、创新的思维来改变改变整个教育组织体系,服务全民终身学习体系。疫情事件,客观加速了教育信息化、现代化的进程,而中国在线教育的先发优势也将成为世界教育领域改革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排头兵,甚至可能会成为一个亮点。” 全国政协委员、教育部原副部长、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会长刘利民也曾讲到:在线教育是未来教育的重要方式,拥有无限未来。这次“史无前例、世无前例”的大规模在线教育实践,可能是全世界在线教育发展过程中里程碑式的事件。从实践来看,虽然这次大规模在线教育暴露出一些问题,但也有力支持了全国范围的“停课不停学”,成效巨大。这次大规模在线教育实践,意味着我国可能正在经历一个全球最大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升级改造工程和一个师生信息素养提升培训工程,一次全球最大的信息化教学社会实验和一次开放教育资源运动,对运用信息化手段推进教育教学方式改革具有革命性意义,最重要的是极大地促进了教育观念的转变。这是一次教育理念的大检阅、课堂革命的大契机、在线教学的大培训、校际教研的大协同,它可能引发“蝴蝶效应”,进而推动中小学学习模式的“革命”。 

那么,未来我们怎样超越在线教育、实现学习模式的“革命”、打造未来教育呢?说实话,这个题目太大太难,不是本文也不是我能够回答的。不过过去这二十年,我基本上一直在思考研究这个问题,之前两年,应华东师大教育部主任袁振国教授邀请撰写《未来教育重塑研究》一书,又系统地梳理了一遍,下面就结合各位专家的观点和我自己的心得体会谈谈:

一、促进教育教学创新,推动课程教学变革

在线教育有助于拓展课程资源优化教学设计,推动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发展。在这次大规模在线教育行动中,有很多老师自发地了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教学创新。比如,有老师引入优质慕课资源,作为在线课程的补充,拓展了课程资源。有老师在呈现课程材料中适当加入了视频、图片和音效等,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还有老师通过弹幕的形式,强化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和互动,优化了课程教学效果。还有大学老师将点数、徽章、排行榜等游戏化元素应用到课堂教学中,也有小学老师组织学生在家里开展游戏化学习活动,这些提升了课程的趣味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

事实上,在这次疫情之前,全中国的教育技术及相关学科研究者和一线教师已经开展了无数的基于信息技术的教育教学创新实验,从技术、学习方式等不同维度进行了各种各样的创新,希望改变传统教学中以课堂灌输为主的方式,推动学生主动学习并积极思考,实现课堂模式变革。比如在基础教育领域:北大附中等学校试行全校平板教学,山东昌乐一中全校进行翻转课堂教学,北京顺义杨镇小学、西辛小学、河北邢台郭守敬小学、河南林州姚村小学等在全校推行游戏化学习,重庆谢家湾小学、北京陈经纶中学崇实分校等对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进行系统改革,还有更多的学校在探索VR/AR、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在高等教育领域,也有许多高校在探索MOOC、微课、翻转课堂的教学创新。比如北大张海霞教授牵头的《创新工程实践》课程,就是同一时间,全国数百所高校的学生同步在线上课,2019年春季学期则有219所高校的将近6万名学生选修。

当然,之前的教育教学创新基本上是部分地区、部分学校和部分老师开展的实验,不一定是全员参与。而这一次大规模的在线教育实践让所有老师在短时间内都接受了各种形式的在线教育培训,汇集了各种形式的课程资源和教学模式,体验了各种各样的创新技术和学习方式,这对于接下来全面推进教育教学变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促进优质资源共享,推动教育均衡发展

这次疫情期,教育部、中央电教馆组织协调了优质的教学资源免费提供给全国师生,各省市各地区也都在努力提供优质的在线教学资源,学而思等培训结构也提供了优质的在线课堂资源,就是同一个学校内部,因为现在大都是年级集体备课,所以提供的教育资源也很不错,客观上确实促进了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这一点其实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促进优质资源共享、推动区域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是教育事业的永恒追求。无论是政策层面的倡导,还是学校和家庭都希望为每一个孩子提供最优质的教育。然而,关于优质教育资源的分配,除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平衡、不充分等影响之外,不同阶层的孩子在获取优质教育资源方面也存在差异。

那么我们有什么方法才能快速让偏远地区的孩子和大城市的孩子有一样的学习环境呢?当然,有关部门做了很多努力,比如教育部在全国推广的教师国培计划,再如异地对口支援,以及加大对偏远地区、农村地区的投入等等,这些措施都在一定程度了促进了教育均衡发展,但是在线教育或许是另一个可以快速推进优质资源共享的重要选项。比如前面提到的“成都七中那块屏”,自2002年起,成都七中就与企业合作,利用卫星传输技术,将成都七中的全日制课程直播到其他学校,迄今大约已经覆盖了全国各地数百所高中学校,每天大约数千名教师、数万名学生与成都七中异地同堂上课。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2019年两会期间回答记者提问时都说:“这个事非常好!”。再如国务院参事汤敏和人大附中合作,将人大附中的课堂直播到偏远地区,受到了大家的好评。华中师范大学王继新教授近年来也在湖北等地推进同步互动传递课堂,乡村学校的孩子和城里的孩子一起上课,效果也不错。还有江西省在全省范围内的农村教学点采用这种方式上英语、音乐等课程。其实,类似的案例还非常多,这里不再一一赘述。

对于在线视频类课程的价值,我是一直比较推崇的,之前也写过随笔《二中理论》(点击可查看),其中谈的也是利用在线教育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为什么我会一直强调,其实也是受医学启发的,有一次和一位医生聊到医疗水平不均衡的问题,他说尽管国家采取了各种方式来促进各地医疗水平均衡发展,但是目前来说不同的医院确实有差异,不过不管在哪个医院,只要是机器可以直接出结果的就问题不大。这让我理解了为什么各界都很重视研究人工智能读片(核磁、CT、透视片等)、机器人手术师,因为这可能是让各地医疗水平尽快均衡的一个最有效措施。那么在教育领域也是如此,尽管我们可以派优秀老师到偏远地区支教,尽管我们可以加大对老师的培训力度,但是如果能用这种方式快速将优质资源输送到各地,自然是更好。

当然,对于利用视频类课件实现优质资源共享,不一定就是灵丹妙药,目前我们的遗憾是还缺少更多、更扎实、更严谨的研究结果,告诉我们究竟学习效果如何,学生的学习行为究竟是什么样子的,究竟有什么因素影响了学习效果,怎样可以使学习效果更好?希望未来在这些方面有所突破。

三、推动组织管理变革,提升教育治理能力

限于疫情原因,这一段时间很多学校都加快推出了在线办公系统,师生在线就可以办理事务。在北大,其实之前学校就在大力推进在线办公系统,这次疫情期,财务部、教务部、社科部、科研部、保卫部、学科办、基金会等各个部门都在努力提供在线办公平台,甚至餐饮中心都提供了在线订餐的服务。当然,我这里特别期望疫情结束后各个学校不是取消在线办公方式,而是总结经验,进一步深化强化在线办公系统,提升办公效率。

其实,在疫情之前基于信息技术的组织管理变革也已经有很多典型案例了,比如几十年前我们来大学报到的时候,那是一个什么热闹的场景,现在北大等高校都把信息技术应用到了迎新工作中,使得工作更加细致、更加有序。原来手工办公时代,老师买设备报销是一件非常麻烦的事情,但是后来北大设备部做了一套在线设备管理系统,非常方便。再如现在很多大中小学将人工智能应用到了门禁和餐饮业务中,实现了刷脸进门、刷脸吃饭。南京理工大学利用大数据技术自动分析甄别贫困学生,然后将补助款自动充到贫困学生的饭卡中。这种方式既保护了贫困生的面子,又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在海外,麻省理工学院曾经结合信息技术对学校的行政流程进行再造。他们重新梳理了7个管理流程:管理报告、供应商整合、邮件服务系统、基础设施运行、信息技术服务、任命程序和学生支持系统。并和全球最大的管理软件公司SAP合作开发了第三代实时管理软件SAP/R3,从而帮助管理人员作出更快、更好的决策,据说有效地保持和强化了 MIT在教学与研究上的卓越发展。

关于信息技术之于管理效率,之前我和学院的同事们曾经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要努力实现“看不见的服务”(和看不见的管理)。这是受“看不见的技术”这一观点启发的,施乐公司的马克·韦瑟(Mark Weiser)在上世纪90年代提出了“看不见的技术”的概念。所谓看不见的技术,指的是那些“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而又不可见”的技术,换句话说就是融入日常生活并消失在日常生活中的技术,比如电灯、电话和电视,人们天天在使用这些技术,但是一般不会特别注意到它们的存在。马克·韦瑟认为只有那些看不见的技术才是对人类的生产生活真正起到最大作用的技术。受此启发,我们将行政教辅系统的服务目标确定为“看不见的服务”,简单的说,就是 “服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而又不可见”。未来我真心希望各个大中小学都能善用信息技术实现“看不见的服务”和“看不见的管理”,让广大师生有更多的时间安安静静地看书学习写文章。

不仅仅是提升管理效率,其实也包括了教育组织变革。德鲁克讲过,一旦组织迈出了从数据到信息的这一步,那么组织结构、工作方式等都必须做出相应的变革。目前受到疫情的影响,很多行业受到了冲击。面对巨大的市场需求,在线教育机构纷纷招聘“共享教师”,采用“共享课程”。前面已经讲过,共享教师自然有助于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但是同时或许会促进教育组织的变革,未来会不会出现一些“独立教师”,就像独立执业的医生一样,他可以为各个学校提供教学服务呢?

当然,组织变革不限于“独立教师”,之前我们提出了“非核心教学社会化”的观点(点击可查看),主要指的是,大学里的学生除了必修课以外,还有许多选修课,比如医学院的学生可能也希望选修一下艺术学,那医学院是否要专门招聘老师来讲艺术选修课呢?过去很多学校确实是这么做的,很难有比较好的解决方法,但是未来是否可以利用MOOC等方式将这些学校的“‘非核心’教学业务社会化呢” ?(注意,这里说的非核心只是相对而言,其实,教学都是核心业务)。比如,这些专业性院校就不再设立专门的基础教学部,或者只留下少数相对重要的学科教师,而是让学生通过MOOC网站学习相关基础课,或者几个高校一起开设某门选修课,一位教师在某个高校主讲,其他学校选修的同学同步通过网络听课呢?

这样做的好处是解决了基础教学部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节省了人力资本;这样做的坏处是可能是对基础教学部现有的教师存在一定影响,不过我想可以分步慢慢实施,另外,仔细想想后会发现对这些老师也是有好处的。事实上现在智慧树、超星、文华在线等机构已经在一些高校提供创新创业教育、素质教育、英语类在线课程,成效也良好。

对于信息技术教育应用,我们最关注的通常是教与学,但是相对而言,其实信息技术在管理方面的应用更容易操作,也更容易见效。江凤娟和吴峰在2018年曾经撰文指出,信息技术对于高校的变革首先是从管理领域开始的,管理信息化可以降低高校管理的成本,提高管理的效益,扩大高校的最佳学生规模,促使高校走内涵式发展道路。这虽然是对高校说的,其实中小学也许也可以参考。

四、重塑教育流程,打造未来教育

教育教学创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教育组织管理变革,其实都指向一个目标,打造未来教育。关于未来教育,就不得不提到未来学校,这是近些年非常热的一个话题。在网上我们经常能看到一些非常酷的学校,比如美国的费城未来学校(School of the Future)、AltSchool、HTH (High Tech High School)学校、THINK Global School、瑞典的 Vittra Telefonplan 学校、法国的 Ecole 42 学校等,在国内北京大学附中朝阳未来学校、北京十一学校龙樾实验学校、中关村三小、深圳南山实验学校、南方科技大学实验二小、深圳前海港湾小学、成都实验小学等学校也都在努力打造未来学校,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王素牵头成立了未来学校实验室,也正在努力打造更多的未来学校。这些中外未来学校从学校建设、课程设置、学习环境、教学模式、校园文化等不同的侧面,在努力探索未来教育的美好前景。

华东师大教育学部主任袁振国教授曾经在《中国教育报》等报刊杂志上发布了一系列文章,对未来教育的内容、手段、学习方式、管理等进行了系统的思考。他认为未来已来,将至已至。全国政协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教授也曾经谈到未来学校的15种变革可能,他最近也谈到要化“危”为“机”,把网络学习的实验场变成未来教育的现实。上海电教馆馆长张治在《走进学校3.0时代》一书中也描绘了未来教育与未来学校的13种图景。

关于未来学校,借用中国未来学校实验室副主任曹培杰博士的话总结一下就是:用互联网思维建设未来学校,将会打破封闭的办学体系,突破校园的界限,学习可以发生在教室,也可以发生在社区、博物馆、科技馆,甚至去不同城市游学,任何可以实现高质量学习的地方都是学校;打破传统的教学结构,围绕学生的真实生活重建课程体系,探索不同技术条件下的差异化教学策略,因材施教、因能施教,帮助学生拥有幸福快乐的学习体验,从而实现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打破固化的学校组织形态,采用弹性的学制和扁平化的组织架构,教师与学生、家长合作“策划”课程,并且“和学生一同学习”,让学校成为美好生活的策源地。

未来教育和未来学校给我们展示了美好的前景,不过怎样一步步去打造呢?在2015年召开的“首届未来学校研讨会”中,我谈过未来学校建设有三层境界:基础设施建设、学习方式变革、教育流程再造。今天重新回顾一下仍然觉得很有必要,而且不仅仅是未来学校,基本上也是未来教育的三层境界,所以下面简单回顾一下:

第一层境界:基础设施建设

虽然在教育信息化领域,我们认为过去重在建设,现在要重在应用,但是事实上,就目前现状而言,基础设施建设依然很重要,疫情期也暴露出来很多学校的基础设施尤其是信息化基础设施还很薄弱。这里说的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校舍、硬件和软件建设,是未来学校最基本的需要。

当然,就校舍来说,不一定非要建设的看起来真的像未来世界一样的校舍,但是如果有条件,不妨将学校设计的漂亮一些、温馨一些、舒适一些、时尚一些。

就硬件和软件来说,校校通、班班通、人人通当然是必需的,还要有足够的台式计算、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应该人手一台)等硬件设备,有丰富的教学资源,而且要无线网络全覆盖,要能随时随地连入互联网。更进一步,要发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优势,打造智慧校园(Smart Campus),以智慧教育引领教育信息化创新发展。

第二层境界:学习方式变革

基础设施建设只是最基本的需要,最重要的还是学习方式变革。首先要明确新时代的学习目标。学习究竟是为了什么?诞生于工业革命时期的现代学校通过标准化和统一化的教育,确实为工业大生产提供了大量的符合要求的人才,推动着人类不断发展。但是进入信息时代以后,现代学校的标准化和统一化的教育模式与个性化的培养目标就产生了矛盾,所以需要重新考虑清楚学习目标究竟是什么?目前看来,培养21世纪关键技能和核心素养是世界各地都非常关注的学习目标,比如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创造能力、沟通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领导力以及信息素养等等。

基于以上学习目标的变化,并结合多位学者的观点,未来的学习方式可能会呈现如下发展趋势:一是注重主动学习。要多采用游戏化学习、移动学习、虚拟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从而让学习者能够积极的学习知识、提升能力;二是注重深度学习。学习不能停留在浅层的了解和知道层次,需要鼓励学习者像专家一样来考虑问题,要能够综合考虑多种因素,采用多种方法解决真实世界中的复杂性问题,从而在更深层次上了解知识彼此之间的联系;三是要注重综合学习。STEM学习、创客教育等跨学科学习开始兴起,就是希望让学习者能够综合使用多学科知识,通过动手实践,培养科学精神、提升探究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创造力等;四是注重混合式学习。考虑到多种因素,在大中小学绝大部分学习场景下,混合式学习应该是一个最佳选择;五是注重泛在学习。学校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条件和机会,比如利用平板电脑随时随地学习各种知识。同时泛在学习也强调学习不一定非要发生在校园内,要积极鼓励学习者到科技馆、博物馆、社会、野外学习。

至于具体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技术,要意识到纯粹依靠经验很难实现真正的个性化学习,不是老师不敬业,是因为老师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必须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对学习行为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实现个性化自适应学习,这样才能使学习更科学。同时,要利用各种信息技术和传统技术,创设富有吸引力的学习环境,真正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创造力等高阶能力,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最终目标,要让学习更科学、更快乐、更有效

此外,还要特别说明的是,这里用的是学习方式,并不是说教学方式就不重要,这里只是想强调要由注重教师的教向注重学生的学转变,要为了促进学习而教,所以教学方式也应该因应学习方式的转变而转变。

第三层境界:教育流程再造

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学习方式变革的基础上,还需要利用互联网思维对教育流程进行再造,才能真正推进教育的革命性变革。这里需要强调的就是课程教学变革和组织管理变革。

关于课程教学变革,前面已经讲过,要善于利用以MOOC为代表的在线课程促进优质资源共享,推动课程教学变革,实现破坏性创新,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实际过程中:一是注重开放;二是注重共享;三是注重多元;四是注重创新

至于组织管理再造,前面探讨了利用大数据技术提升管理效率,利用非核心教学社会化等互联网+思维促进教育组织变革。未来一是要注重信息技术。这里特别强调一下首席信息官(CIO)制度,在美国,CIO是大学的常设职位,在2010年,全美已经有45%的高校设立CIO职业。在我国,总体来说CIO制度推得不是十分理想,未来必须要重视,否则学校很难像企业一样看到教育生产力的显著提升;二是注重科学决策,涂子沛在《大数据》一书中提到:“除了上帝,任何人必须用数据说话”。华东师范大学陈霜叶教授等人2014年的文章提到,随着大数据技术的逐渐成熟,我们已经具备了“让数据会说话”的能力。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正在提示着今天所谓宏观控制的精髓不再是力度的问题,而是视野。所以未来需要重视数据背后蕴含的价值,提升教育决策水平;三是注重管理效率。管理服务行政后勤虽然不能直接创建世界一流研究成果,但是可以为师生节省宝贵的工作时间。四是注重组织变革。未来教育在组织变革方面,首先要关注组织内的变革,要根据时代变革的要求,结合信息技术的特点和需求,重新梳理内部的组织结构,力求最大程度地激活教育生产力;五是注重系统创新。我们要特别注意系统创新(或者说爆炸式创新),不是对某一个具体组织,具体事情的改革创新,而是对学校整体业务的全面性的创新。比如以一个大学的管理服务为例,个人认为首先需要请专业的咨询机构对整个学校的工作流程进行梳理和优化,然后据此对组织结构进行相应的变革,然后请专业的机构据此开发一套完善的办公信息化系统,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管理现代化。

当然,打造未来学校是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我们需要好好思考一下,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究竟什么样的学生才是最成功的学生。我们认为,所谓成功的学生,就是根据每位孩子的天赋,根据他的兴趣,把他培养成热爱生活、热爱社会、热爱人民、热爱党、热爱祖国的有用人才。只有让每个孩子都成为成功的学生,我们的未来学校才能真正建设成为孩子的成长乐园。

结语:利用在线教育契机,打造美好未来教育

因为疫情的原因,以往很多难以想象的事情顷刻间变为了现实。以往师生个体化、小范围的选择在线教育在时下却成为每个人的必选项。看似无奈的选择,为人们重新审视在线教育乃至整个教育提供了机会。我们确实应该抓住这次契机,认真思考在线教育如何和传统教育深度融合,中国教育的未来究竟应该怎么发展?这样才不会辜负我们在疫情上的巨大投入。也如刘利民会长所讲:对这一“史无前例”“世无前例”,甚至今后也不多见的大规模在线教育实践进行系统全面的总结反思,进而改进教育信息化工作,改变教育模式,将是这次大规模在线教育最大的价值体现。

如果有人还不以为然的话,我想重提之前的一个例子,我记得哈佛教授曾经做过一个研究,他们说,原来期望在线教育能够促进优质资源教育共享,缩小学业成就差距。结果发现,越好的学校,越优秀的学生,越善于利用在线教育,所以提升的就越快,而一些差学校、差生因为不善于利用(或者就不用)在线教育,结果相对差距还越来越大,呈现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其实,不仅个人,学校、地区之前可能也会有这个问题。你可以不用、不研究,但是要考虑到和其他人、其他学校、其他地区的可能产生的差距问题。

当然,我相信在技术应用到教育中的过程中,肯定还会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不过,这里我想借用《未来教育重塑研究》一书中的结语来结束本文:今天令我们期盼、迷恋、担忧甚至恐惧的技术,虽然有一些未来可能会消失,但是大部分技术终将会成为过去的技术,成为类似于“粉笔+黑板”的看不见的技术,成为我们习惯使用的技术。我们则需要在技术的基础上,重新考虑整个教育,在相信“人(教师)是最重要的前提下”,在充分继承传统教育优点的基础上上,发挥慕课、微课、翻转课堂、游戏化学习、移动学习、VR/AR、项目学习、探究学习、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方式的优势,打造美好教育,实现幸福人生。

最后还是祝疫情早日彻底结束。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