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资源平台他山之石正文
中国人民大学——寓教于乐:“社会学科专业教学与研究”工作坊顺利举办
2019-11-28 15:33     (点击: )

现在的大学生是什么样?他们喜欢什么样的老师?他们关心什么话题?如何讲一堂他们喜欢的课程?初入教职、还未登上讲台的新教师们一定都有这样的困惑。11月21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黄河副教授做客“社会学科专业教学与研究”工作坊,与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部的新入职教师们一起,分享他在从事教学和科研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社会学科专业教学与研究工作坊现场

作为北京市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二等奖、中国人民大学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一等奖获得者和中国人民大学十大教学标兵,黄河副教授在教学方面可谓经验丰富。首先,黄河副教授简要介绍了自己的学习和工作经历,并简明扼要地指出,做高校老师是个体力活、良心活、技术活。接下来,黄河副教授从教学中可能遇到的各个问题入手,对于教学中的各个环节进行了详细的展开。

黄河副教授进行主题分享

现在的大学生是什么样的学生?黄河副教授坦言,现在的本科生大部分是“00后”,博士生很多都是“95后”,可以称之为“新媒体一代”。他们的成长过程和网络是密不可分的,身上具有很强的公民意识,手中都是笔记本电脑和手机,教师会有很大的“围观压力”。面对这样一群学生,过去禁止带手机的“一刀切”办法是行不通的,必须要与时俱进,用“抬头率”“耗电量”这样的新指标来衡量自己的教学效果。

学生们喜欢和不喜欢的老师是什么样的?黄河副教授指出,现在的学生十分不喜欢讲课死板、特别严肃、照本宣科的老师,因为这种老师的课堂不能引导发散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学生们喜欢的老师一定是风趣幽默,才华横溢的老师,能够“寓教于乐”,把学习变得很有趣,并且在学术上一丝不苟,在生活上关心学生,能和学生开玩笑。

如何让自己成为学生喜欢的老师呢?黄河副教授分享了他的课程设计“秘籍”。首先,可以利用课堂互动环节,加强学生的参与感。其次,留心收集有趣的素材,随时把有趣的案例分享给学生。再次,举学生身边的例子,能让学生产生很强的代入感。最后,要知道学生们关心的话题,并从这些话题进行切入。

黄河副教授的分享事例鲜活,语言风趣,令新教师们赞叹不已。在互动交流环节,新教师们就“如何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课堂互动和讲授的比例”“如何让研究生的课程真正有用”等困惑向黄河副教授请教。对此,黄河副教授从“坚持六七年的打磨完善”“互动以小课为宜、不超过四节”“既破又立、具体地指出学生的不足”等方面一一予以解答。

互动环节

为进一步发挥新教师教学提升培训对塑造新入职教师专业教学能力与学术研究素养的重要作用,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将继续采取小规模教学研讨工作坊的形式,以学部为单元,邀请不同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从教学特点、研究范式和学术发展等角度为新入职教师作教学与科研经验分享。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