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光华学院是2000年创建的民办本科高校,2013年由独立学院转设为独立设置的民办普通高校,是吉林省向应用型整体转型试点高校。学校坚持“一切为学生健康成长服务,办学生满意的大学;努力为社会建设与发展服务,办社会欢迎的大学”的办学宗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教学建设与改革
1.开展大规模课堂教学改革。2016年—2017年两年,分两批先后组织了由105位教师承担的111门课程的大规模课堂教学改革试点;出版了一本课改纪实,课改教师发表相应论文36篇;17次在国内有关会议上交流课改做法。在此基础上,2018年实施了全校教师“一师一课”全面课改。同时启动了“课程思政”改革,遴选了17门课程立项试点。本学期启动了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工程。
大规模课改试点以任务驱动式为主,主要做法包括问题引领与任务驱动,小组活动与团队学习,学生课堂汇报及师生互动,精讲多练做中学。课改收到了明显成效,体现多种变化。一是师生角色的变化,教师不仅是知识传授者,还变为教学组织者、学习引导者与合作者;学生不仅是授课的接受者,还变为教学过程的参与者与践行者。二是教学方式的变化,由教师的课堂灌输变为问题引领和任务驱动,由句号课堂变为问号课堂,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索精神得到加强;由被动接受和记忆性学习变为课堂听讲、课外任务作业、课堂汇报相结合的主动性学习,由坐着学到做中学。三是学习组织的变化,由学生的个体学习变为团队学习,布置任务以小组为单位,小组内研讨、分工、互助,形成组内的学习与合作环境,组间相互出题、评价,锻炼了学生合作共事的意识和能力,同时也浓厚了学习氛围,提高了学习兴趣。四是课内外作用的变化,由课内封闭变为课外延伸,改变了教学局限于课堂的状况。学时资料阅读、团队学习和学习成果的形成都主要在课外。五是学习效果的变化,学生得到的知识不再是教师灌进去的,而是通过学思练做的综合性学习得到的,通过课外任务作业,有效强化了学生文献查阅能力、问题整理与研究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任务作业形成能力和汇报表达能力的训练,强化了能力导向。六是学习状态的变化。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明显增强,学生普遍体现出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
2.实施能力建设工程。为了落实应用型人才以能力为本的培养目标,实施了能力工程,侧重培养6种能力。一是课内、课外多环节培养的专业核心能力,每个专业都明确学生要具备的专业核心能力,制定出一、二课堂培养方案,认真实施。二是具有专业特色的计算机与网络应用能力,引导学生将计算机与网络作为学习工具,为学习服务。三是多环节培养的应用写作能力,通过多种渠道锻炼学生的文字写作能力。四是体现各专业特色的外语应用能力,通过公共外语教学改革、完善分类分级教学、注重外语在本专业中的应用等多种形式提高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五是多种形式训练的表达交流能力,使每个学生敢于交流,善于表达。六是校园环境内的团队合作能力,通过多种活动和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与合作能力。制定并实施了培养方案,前4项由教务处和各教学单位组织落实,后两项由学生处和各教学单位组织落实。
3.强化第二课堂。对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第二课堂特别重要,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合作能力、创新精神,实现个性化教育等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是组建了48个专业社团,覆盖了所有本科专业,为每个社团选聘指导教师,实施“一团一品”,为学生参加课外专业实践活动和各类学科专业竞赛搭建了很好的平台。二是以第二课堂为主阵地实施能力工程,落实专业核心能力、应用写作能力、计算机与网络应用能力、外语应用能力、表达交流能力与合作共事能力这六大能力培养方案。三是组织以“4+X”为主要内容的寒暑假活动,使假期既充实又快乐,有效扩展了学生的培养时间和空间。4项必做内容包括读两本以上本专业领域的书,或上网阅读自己感兴趣的专业资料,写出读书笔记;读两本以上纸质或电子版的自己喜欢的文学书,写出读后感;为父母及家人做几件有益的事,写出心得体会;参加1—2项有益身心健康的运动,写出总结和见解。X项选做内容即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具体情况再自选若干项有意义的活动。
大力实施养成教育
以养成教育为抓手,为立德树人落实“最后一公里”。遵循“素质是养成的”教育规律,从2016年开始在全校组织开展养成教育。构建了知、情、意、行养成教育体系,选择了22个好习惯项目,每个项目都代表一种美德,全校学生每人重点选择3项以上,对其他项目也要做到合格,体现全面保底、重点强化、尊重意愿的原则。对每项好习惯设计了实践清单,要求每个学生做小、做细、做实。实行学生成长记录、自我评价和自我总结制度,促进了学生的自查、自律,实现自我教育。
为了把养成教育落到实处,学校采取了多项综合配套措施。一是制定了养成教育的十项原则,指导养成教育活动健康开展;设计了每个养成项目的实践清单,便于落实。二是马克思主义学院编写了22项好习惯讲座的教材,用于思政课上的认知学习和价值引导。三是组织全校教师开展养德修为工程,校领导、全体专任教师与教辅人员、学生辅导员、党政管理人员全部参加,从品德素养和业务素养两个方面选择了20项好习惯项目,对每个项目列出实践清单。实行每周一自省、每月一小结、两月一交流、学期一总结、年度一考核,实现师生同修互动,同时强化了师德师风建设。四是各学院按各个好习惯项目组建养成教育团组,为同类项目开展活动与相互交流搭建平台。五是开展了校、院、组多种形式的养成教育活动,形成了浓厚的养成教育氛围。六是创建了校家合作教育共同体,与广大家长联手助力学生的养成教育。七是先后创建了学校养成教育研究会和吉林省大学生养成教育研究中心,开展专项研究并指导实践。
开展养成教育3年来,已收到明显的成效。一是得到了广大学生的认同,很多学生经历了从怀疑、彷徨到自觉、深信的过程。学生们普遍按照学校的要求,选择了3个或更多的好习惯项目进行自我养成。二是出现了一批典型的案例和动人的故事,由每个辅导员收集整理的养成教育案例集,就是学生们通过养成教育所收获的成长与变化的集中反映。三是养成教育得到广大家长的支持与合作,通过创建校家合作教育共同体,形成了校、家、师、生合作互动,联手养成教育的局面。
强能力重素质优质教育体系建设
新时期高等教育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优质教育不足与社会选择性增强的矛盾。民办院校外部资源不足,发展很不平衡,亟待实施优质教育实现内涵发展方式。建设优质教育资源,是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的重大使命。优质教育并不是重点大学的专利,每个层次、每种类型的高校都可以构建自己的优质教育,都可以有所作为。
学校2016年以来实施了以强能力重素质为核心的优质教育体系建设。这一体系由目标理念子系统、建设工程子系统、支撑条件子系统、质量保障子系统构成。学校和各个教学单位有关职能部门都制定了优质教育方案。在目标理念子系统中构建了“五有两能”的“人化”特色目标,即胸中有志、心中有情、眼中有活儿、身上有劲儿、腹中有才、伸手能做、张嘴能说,引导学生在自己身上找到成长的落脚点。
建设工程子系统由六大工程组成,即以“适合的教育”为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工程,以课堂教学改革为核心的教学改革工程,以“两个全覆盖”为特点的第二课堂建设工程,以合作教育为依托的培养渠道建设工程,以“六项能力”为代表的能力培养工程,以“养成教育”为抓手的素质教育工程。
学校开展适合的教育,是指其培养模式与教育方案体现四个适合:一是适合应用型培养目标,二是适合民办高校学生的特点,三是适合专业特点,四是适合学生个性发展需求。具体落实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适合的专业培养模式。每个专业都体现各自的培养规律和特征,突出自己的培养特色。二是适合的教学模式。面对应用型培养目标和民办高校学生的特点深化教学改革,采取适合的教学模式。倡导四个更适合,即做中学比坐着学更适合,任务驱动比单向传授更适合,能力培养比单纯知识灌输更适合,个性发展比统一要求更适合。三是适合的培养道路。走适合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校企、校行合作,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培养道路。四是适合的培养方案。体现7个导向,即定位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设定,需求导向的课程设置逻辑,能力导向的模块化课程体系重构,任务导向的课程教学大纲,合作导向的课程安排,综合导向的实践环节,兴趣导向的第二课堂创新实践。
这样的优质教育体系建设,功夫下在学校顶层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设计和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体现了人才培养的整体优化与核心要素改革,低投入高产出,体现了内涵式发展,为提高学校教育质量提供了合理的框架,确定了正确的方向。